对于不少肿瘤患者而言 在得知确诊肿瘤的那刻起 压力、焦虑便随之而生 害怕就医、治疗 经常失眠、多梦 有时还会不自觉地脑补各种坏消息 这些负面的情绪 给患者自身和家庭 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何科学面对这些情绪? 如何正确走出恐惧、抑郁的阴影? 今天就让心理专家来帮您! 刚得知患有癌症时,心理防御机制会启动“否认”的方式来保护自己,从而减轻痛苦的体验,给内心以缓冲来适应这个意外的打击。例如:认为医生误诊,反复去各大医院复查,期待有新的检查结果或者奇迹发生。 在确认了病情后,由于无法再“否认”事实,该阶段患者会以“攻击”来防御心理冲突,开始出现强烈的愤怒情绪。可能表现为哭闹、怨天尤人、责怪命运不公、甚至与他人发生争执等来释放恐惧和痛苦情绪。 经过前期的愤怒宣泄,患者逐渐接受患病的现实。此阶段的患者求治意愿强烈,故而有较良好的依从性。还有部分患者由于治病心切,而出现过度治疗甚至病急乱投医的现象。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,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或者治疗的效果未到达患者的心理预期。同时,治疗费用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,家庭内部易引发矛盾,使整个家庭都笼罩在悲伤和不安中。患者此时身心俱疲逐渐对治疗失去信心,轻者抑郁寡欢、沉默寡言、不愿与他人接触;重者悲观厌世、甚至产生绝望、轻生的念头和行为 。 患者接受了手术、化疗、放疗等治疗,同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。患者会重新接受事实,虽然仍有身心的痛苦挣扎,但心境逐渐归于平和、坦然面对。在肿瘤治疗晚期,患者常常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。 失眠与肿瘤互为因果:长期的失眠可能诱导肿瘤的发生、发展;肿瘤的确诊和治疗有时对患者又是很大的打击,促使了失眠的出现与加重。肿瘤患者失眠的好转受多种因素影响,包括易感因素、诱发因素、维持因素等。 1、易感因素:主要包括年龄、性别、失眠史、人格特征等因素,这些因素本身不会导致失眠,但它们可能会降低个体发生失眠的阈值,进而更易产生失眠。比如女性,有失眠家族史以及高警觉性人格特征如神经质、焦虑、追求完美等都是失眠易感因素。 2、诱发因素:主要是指诱发失眠的各种应激事件。比如肿瘤的确诊,就是促使直接导致失眠的应激事件。 3、维持因素:指诱因已经消除后仍持续存在一些导致失眠的因素。比如:抗癌治疗恢复过程中总是躺着缺少运动。另外,患者入睡前反复担心能否睡好,反而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难以入眠,而睡眠不佳进一步加重紧张情绪,造成恶性循环。 因此,有些人可能是一过性的失眠,很快就会好转,也有些人不是熬熬就能过去的,需要积极自我调整或者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。 躯体的不适、经济压力、缺乏治疗信心、对疾病认识不足以及家庭社会因素都可造成肿瘤患者的负面情绪。若不及时得到疏解和改善,会发展为焦虑障碍、抑郁障碍、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,这在肿瘤患者中的比例可高达30-70%。 因此,出现负性情绪 不应该躲躲闪闪,惧怕就医 应该积极前往正规医疗机构 得到专业的医学干预 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心理/精神科都可以就诊。近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开设了心理医学科,挂号就诊非常方便。 医生面诊需要与患者面对面交流,进行专业的“精神检查”,询问病史,了解个人成长经历、家族遗传史等,全面评估患者情况,因此建议患者本人来诊,而不是家属代咨询。就诊过程中还会使用一些心理量表进行测评,用来辅助诊断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。 医生根据诊断及肿瘤患者的身体状况,对中重度的焦虑、抑郁、失眠等问题会处方相应的抗焦虑、抗抑郁、催眠类等药物。 可能有些患者对服用精神科药品特别的排斥,害怕副作用、药物相互作用、依赖问题等,但是必要的药物干预对患者的总体康复更为重要,医生会帮助患者选择适合他们的药物,及时处理不良反应,因此患者朋友不必太过紧张。 对于轻到中度心理问题的患者可以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。目前的治疗形式有个体治疗、家庭治疗、团体治疗等,根据患者的实际问题需求及心理咨询/心理治疗师的专长进行匹配,进行个性化的方案制定。 通过生物反馈仪、脑反射治疗仪、微电流电刺激仪等,给予患者呼吸训练、身体放松训练、音乐治疗等,调节自主神经功能、体内神经递质、脑电活动水平等,达到生理心理松弛,改善焦虑、抑郁、失眠等症状。 对肿瘤患者心理问题的医学干预,需要精神科医师、心理咨询/治疗师、护士、社会工作者、肿瘤专业医护人员、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,共同讨论患者的生存、治疗、康复及自尊等问题,帮助患者树立信心、正视疾病,保持对肿瘤所致考验和挑战的智慧,明白生活所赋予他们和他们所爱的人的意义、价值和乐趣!
NO.1 确诊肿瘤后 患者心理表现的五大阶段
【-否认期-】
【-愤怒期-】
【-妥协期-】
【-抑郁期-】
【-平静期-】
NO.2 肿瘤患者整夜失眠 是不是熬一熬就自然会过去?
NO.3 肿瘤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后 应如何进行医学干预?
一、 就诊与评估:
二、药物治疗:
三、心理咨询、心理治疗:
四、心理康复治疗: